——我們?yōu)槭裁纯床欢蹁?ldquo;博士論文”?
虛構城市博士文,
空怖說洋欲作神。
學術怎耐當兒戲,
天雷地落降何人?
關鍵詞:小說散文、學術論文、博士論文、學術規(guī)范、科學價值、學術假象
前言:《虛構城市》符合博士論文的標準嗎?論文是什么、不是什么。為什么叫學術論文?博士論文應該怎么寫?學術研究和讀書學習究竟有什么區(qū)別?本文通過揭示王澍博士論文的真相向讀者們普及一些有關學術方面的知識。
序:為什么?要評王澍的博士論文
這個問題,原本是不想回答的。批評博士論文,這真是個難題。前面文章中一位留言者“怕是您讀不懂《虛構城市》吧?”,一句話懟的我無路可退,不得不出來“迎戰(zhàn)”。算是給自己又找了一個麻煩。我只得全面、系統(tǒng)、深入、完整、認真、仔細、翻來覆去、透徹見地的學習研讀王澍《虛構城市》的博士論文了。甚至組織團隊讀解、查驗、分析、解構、深思、論評、批說。學習研讀中收獲真不小,此篇算是提交給大家的一個匯報吧。
其次,創(chuàng)新是當今中國發(fā)展的時代主題??萍紕?chuàng)新是繞不開的路徑,大學是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源頭,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是未來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博士學位的質量”是關鍵之關鍵。但是大量非實質的創(chuàng)新,假創(chuàng)新、偽科技、偽學術是困擾中國學術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深層次問題。揭露假學術、假科研、假創(chuàng)新,科普真學術、真科研,真創(chuàng)新乃時代賦予學術界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學者需要行動,需要從質疑發(fā)現(xiàn)揭批身邊的虛假學術問題開始。
學術是個復雜問題。本篇的另一目的:希望通過批評王澍的博士論文,向大家普及一些關于學術的知識。比如,什么是學術論文?為什么需要博士?博士論文究竟是個什么概念?什么是有學術價值的研究?科學學術性研究究竟應該怎么做?
一、學術論文是什么?不是什么
(一) 論文不是小說,不能虛構;而王澍的博士論文《虛構城市》這題目本身就是文學性表達,這一條就不符合學術論文博士論文的要求。有了“虛構”做題目,什么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含含糊糊東西都可以裝進來了。想說啥說啥,這么說也行,那么說也可,怎么說都行。
(二) 論文不是隨筆,不是散文,不能隨便、不能散亂,不能用主觀情感性的文體表達方式。
(三) 論文不是寫感想,不能有大量自我感受性的主觀臆斷性表述方式。
(四) 工科論文既不能寫成雜文,也不能是隨想,更不能寫成讀書筆記。而王澍的論文恰恰就象是讀書筆記匯集起來的雜文冊。
(五) 學術論文在表述上,必須是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方法科學、邏輯清晰、用詞規(guī)范、理據(jù)嚴密的。肯定的就肯定,否定的就否定;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而王澍的博士論文中卻大量使用“可能是”“應該是”“大概是”“也許是”“基本上”“差不多”這類不嚴謹?shù)脑~語。
(六) 學術論文不能是虛構的空論性的敘述。王澍的論文相當數(shù)量的內容是對別人研究的觀點、論述,進行摘句式的主觀隨意解說。工科的論文必須要有清晰明確的論點、科學詳實的論據(jù)、邏輯嚴謹?shù)恼撟C過程。應該要有一定數(shù)量的關鍵性基礎調研得來的第一手資料作為依據(jù),數(shù)據(jù)必須要具體詳實準確可靠。
(七) 學術論文不是文學作品,不能用“創(chuàng)作作品”的思維和方法寫作。當然也不能用建筑創(chuàng)作的思維。但是,王澍的論文和他的建筑方法如出一轍,呈現(xiàn)出了鮮明的同構性。
(八) 博士論文不是寫學術評論,不能用主觀臆斷的思維和寫作方法。需要科學嚴謹?shù)囊皇謱嵉卣{研過程作為基礎,否則其結論很容易就能被推翻或否定。
(九) 工科論文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調研數(shù)據(jù),需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論證。博士研究更要強調沒有調查、沒有分析就不能成為研究,只通過讀一批書就寫出評價寫出論述,它可以成為一篇好看的文章,甚至可以是深度好文,但是它不能成為有學術價值的論文。
(十) 博士論文不是主觀感受的描述,不是自己的想法、哲思、藝術、創(chuàng)意的隨意表達。不能用我的哲思呀,聯(lián)想呀,象征呀,浪漫呀、這種抒發(fā)情懷的表述方式。嚴格的講不能用抒情性的語言。
以上,用“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易解方法,簡明扼要地解答了“什么是學術論文”的問題。文章有很多類型,如:小說、散文、雜文、隨筆,感想、總結、讀書筆記、社評、論文等多種形式。學術論文又有理工科和文理哲之分。其中又有本科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應該是學術論文中要求最高最嚴最應該嚴守學術規(guī)范的論文。因此,博士學位是最高的學位。我認為學術論文的關鍵問題是科學標準問題,學術規(guī)范問題。但在中國還有一個學術管理責任的問題。建筑學科中還有一個始終沒搞清楚的學術“概念”問題:設計概念和研究概念的混淆問題。
二、設計概念 和 研究概念
包括王澍在內,許多人甚至大量的博導都沒有搞清楚:“建筑設計”和“學術研究”這兩個概念是怎么一回事。獲了獎就應該有學術地位嗎?未必!它們究竟是怎樣的關系?這一直是建筑學界沒有徹底究清楚、搞明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
就像“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學是認識世界(工具),而技術是改造世界(工具)。科技作為一個詞被經常使用,其意思是通過科學研究獲得的技術,這個技術是用科學方法獲得的,它是很可靠的。從概念上講,科學的東西是通過“發(fā)現(xiàn)”得來的,它本來就客觀存在,只不過需要有人去研究發(fā)現(xiàn)它。而技術是通過按照科學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發(fā)明”出來的做事方法。嚴格地講它們不是一回事,卻被太多人混淆了。這一理解差之毫厘,卻失之千里。
同理,從概念上講“設計技能”和“學術研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設計技能是實操性的工作,運用研究定型的成熟技術進行規(guī)范性的生產活動。而學術研究則是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前沿性問題的工作。
設計成果是主觀性的提案,往往因人而異;而學術研究是科學研究的客觀結果,它不能以人的不同而結果有異。這兩者之間有關系,但不是一碼事。借用一句西方諺語:“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即“設計的歸設計,研究的歸研究”。但在我們的教學和設計實踐中把“設計和學術研究”兩者混為一談了。這是個很嚴重的認識錯誤。概念認識混淆了,錯誤了會導致許多的混亂和更多更嚴重的錯誤判斷。
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藝術需要不需要博士學位?
我是這樣回答的:“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不要,藝術學研究不能不要!”。藝術家畫得再好也不能授予他博士學位?比如,畢加索是一位全世界公認的繪畫大師,但他并不具備學術研究能力,所以,不能授予他博士學位(榮譽博士或許可以)。
但是一位研究畢加索繪畫的藝術學博士研究生,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很客觀很理性的學術研究,搞清楚了前人沒有搞清楚的畢加索的用色方法以及他用色的變化規(guī)律,并寫出了達到博士研究學術水準的論文,他就會被授予博士學位。我要表達的是:繪畫和繪畫學術研究不是一回事。
建筑也一樣。一位建筑師,假如他設計做得很好,但是,也并不能說他就有真正的學術研究能力。雖然不乏有兩種能力都具備的人。但設計和學術研究,在學術概念上它們是兩回事。
什么是博士學位?為什么需要博士學位?博士學位是個什么標準?
三、博士學位的意義
1)什么是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是證明你能夠有科學研究能力的憑證,證明你能夠有發(fā)現(xiàn)并解決行業(yè)領域最前沿問題的能力。拿建筑學科來說,也設置了本科——碩士——博士學位。
本科,主要是解決怎么做設計的問題。通過建筑學的基礎知識和設計基礎技能的訓練,以及各類設計課題的基本練習,達到能夠做一般性建筑設計的基礎能力。也就是解決“知其然”的問題。
碩士,主要是解決為什么這么設計的問題。即,知其所以然的問題。通過科學素質的基礎訓練,以及針對本學科的基本科學方法進行的基礎研究訓練。初步掌握基礎的科學研究方法,比如,什么是學術研究,如何調研(調研的方法),如何分析(分析的方法),如何找到有價值的課題,如何做出有學術價值的科研課題等。達到可以運用科學方法和本學科領域的基本原理研究解決較復雜的學科領域的問題。
博士,主要是解決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博士課程的任務是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實踐來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通過做更多的研究課題(不是做設計),在科學研究實踐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扎實地打好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全面系統(tǒng)完整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從而鍛煉出發(fā)現(xiàn)和解決本學科領域前人沒有解決的更復雜的學科領域問題的能力。
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將其課題化的能力,基礎調研的能力,科學分析能力,縝密的思維能力,概括綜合能力,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博士論文應該是在博士畢業(yè)階段,需要通過獨自完成具有獨創(chuàng)性基礎性的原創(chuàng)性科研課題。博士論文是衡量一個博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準的標志。也是衡量博士是否具有更高深廣博的知識和扎實的科學素養(yǎng)的標志。
2)為什么需要博士學位?
人類的發(fā)展,社會的前進,都需要依賴科學技術的進步??茖W是技術的支撐,科學研究是人類探索真理,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未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基礎手段。(博士)學位制度是基于對科學研究、技術發(fā)明以及有利于推動科技學術進步而設置的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博士學位標志著你有最高的科學研究能力的憑證。大家要注意的是:博士學位,它不是一個證明你學習好壞,知識最多(讀了多少書),也不是證明你技能是最高,干活最多,干的最好的證書。而是通過你的博士研究和博士論文證明你擁有運用規(guī)范的“科學研究方法”研究本領域前沿問題的能力的一個憑證。
四、為什么說 王澍的博士論文不合格?
通過上邊的敘述,我們對“什么是博士論文,為什么需要它,它該是個什么標準”等問題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那么,我們用這個標準衡量一下王澍的博士論文。
論文的主要問題
直白地說,王澍的博士論文,完全背離了科學學術范疇,完全不符合論文的最基本的學術規(guī)范要求。王澍博士論文從論文題目到目錄結構,從形式規(guī)范到論證水平,從方法邏輯到論據(jù)內容都不合格的論文。
其選題模糊,定義不明,概念不清,結構無序,語句難懂,邏輯混亂、東拉西扯、自說自話、太不嚴謹。是一篇即沒有科學方法,又不知課題來源,缺少基本邏輯,沒有清晰結論,就像一篇匯集了大量讀書筆記的文章冊。像是將自己的設計思維直接帶入研究思維的文章。論文看似涉獵廣泛,實則引用滿滿;缺乏本質內容,更少實質內涵。
綜合分析,問題如下:
1.論文題目不符合要求——論文題目怎能像小說名
首先,論文題目《虛構城市》,這個題目根本就不可能成為工學學科的論文題目。工科論文是對一個研究課題進行論述,不是寫小說。不能用小說的形式,像文學描述一樣的名稱。題目本身根本不合乎論文的起碼要求。這樣的題目本身就已經反映出了作者對學術論文概念的錯誤理解。題目的不正確,概念的錯誤理解(注意不是不合適,是完全不正確)必然導致內容的不可能正確。
博士論文是邏輯嚴謹?shù)恼撌鲂晕恼?,不是能隨意描述演繹的文章。小說可以虛構,在小說里也可以虛構城市。但是博士論文不能這樣寫。尤其是工科的博士論文是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的科學論文。來不得絲毫馬虎,來不得半點玩笑,更不能有任何虛偽,怎么還能夠“虛構“呢?這可謂是世界級學術大玩笑!
2.文獻綜述不合要求——沒有依據(jù)的課題
其次,王澍的博士論文沒有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在博士論文中非常重要,絕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是什么情況呢?那它就是絕對不合格的博士論文。注意,即使你做的是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也絕不可缺少,甚至更有必要說清楚。為什么呢?
文獻綜述,究竟起什么作用?你研究的課題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是前沿課題?你的課題和前人研究的課題有什么關系?有哪些關聯(lián)性?有哪些本質不同(原創(chuàng)性)?課題的正當性何在(因為,你要證明你解決了他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文獻綜述的方式將這些問題一一搞清楚,交代清楚。這是任何一個博士研究課題都必須做到的,沒有例外。
就像一個人,他雖然是個新生兒,但他必須有“爹媽”,沒有例外。王澍的博士論文沒有文獻綜述,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爹無娘生出來的孩子,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發(fā)生了,這是很可笑的。
即,一個研究課題應該有它的來源。你面對自己要研究論述的課題需要有很深入的了解。從了解前人的研究中,還需要說清楚前人研究的成果,他們研究解決了相關的哪些什么問題,而還沒有解決的是什么問題。這樣你想要解決的問題就成為了你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和立腳點。
文獻綜述是論文立足的根本,是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說清楚的內容。是必要的,必須的,決不可缺少的。沒有的話,作為學術論文是不可能成立的。這是學術論文的常識,更是博士論文規(guī)范所要求的。而王澍的這一篇博士論文它真的就沒有“文獻綜述”。這是他博士論文致命的缺陷,有這么嚴重缺陷的博士論文居然能夠通過,能夠畢業(yè),還能拿到博士學位!我想,它一定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博士)學位條例》精神的!
3.論文構成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大雜燴的構成
該論文從目錄上看由上下兩篇構成。上篇是60篇“散文”(很難稱得上是論文)合成。下篇是由四個章看似一氣呵成的文章組成。也就是說,該博士論文是東拼西湊拼湊而成的文章。學術論文需要有嚴格的一體性要求,整篇文章需要有嚴謹?shù)膶W術邏輯結構。
“上篇”一篇一篇拼湊而成的文章,顯然不符合博士論文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證要求。上篇的文章幾乎都是虛構的題目。拍著腦袋想出來的,隨意、無序、無意。比如,“虛構作為歸類為小說的文學寫作和學院里的城市研究有何關系?”再比如,“10.什么是結構?“。在給結構下定義嗎?自己的?他人的?有意義嗎?這標題即與上文無關,又與下文不聯(lián)。題目相當隨意,沒有結構關系,沒有邏輯關系性。
文章題目,要么找兩個概念對比一下;要么就提問一句,要么就主觀臆斷來上一句。比如,“什么什么與什么什么“。再比如,“二十世紀城市模型上的興趣分離“又比如,“作品自足體”的反心理主義立場“。60篇中有20多個問句。標題字多的54字,少的只有2字。雜亂無序,不勝枚舉,隨意至極,不可思議。
下篇:虛構城市的若干可能性。共四章,寫了四種“可能性“。比如,“迷失在迷宮里的城市文本的可能性”其實,一、已經“虛構了“那就意味著有無數(shù)的可能性。二、”可能性“,也就意味著”不可能性“。感覺他在玩文字游戲,用無意義的游戲,湊字數(shù)。
博士論文的研究應該有具體的研究對象,需要有具體的時空界定,需要有具體的范圍界定,概念定義的界定,研究事項的界定等。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認真做學術的大學去,都無法想象這么虛無縹緲地胡亂論說一通的人,能拿到博士學位??此拼宋囊?ldquo;城市“為研究對象,但城市問題是個龐雜無邊的課題。作為研究課題沒有界定范圍,沒有具體事項,沒有領域范圍,它怎么可能成為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呢?這種不找邊際地胡論一番的文章能有什么科學學術價值嗎?
4.研究方法不符合科研要求——沒有調查何來研究?
對博士論文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認為博士論文是寫出來的。其實不然,博士論文并不是寫出來的,靠硬寫是寫不出來的。博士論文是表述博士研究課題的文章。先要做研究,然后,將研究寫成文字說清楚。即,先有原創(chuàng)性科學研究,然后將這個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和所獲得的成果,一步一步邏輯嚴謹?shù)匕凑湛蒲姓撐牡膶W術規(guī)范論述清楚的文章,即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必須要遵守學術規(guī)范,否則就不是學術論文。比如,要說清楚你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你就必須說清楚你的研究成果是前人沒有研究出的成果,也以此需要遵守“文獻綜述”的學術程序。再比如,科學性,必須要按照科學方法遵守科學邏輯所做出的成果。必須經得起學術同行的質疑,你的研究是否具備科學學術價值的質疑。理論性,必須有理論價值,可以指導實踐的價值。在原創(chuàng)性,科學性,理論性最基本的這三點上,王澍都沒有做到。
此外,王澍的博士研究,竟然沒有做任何的基礎性調研工作,也就是說研究沒有任何的科研數(shù)據(jù)支撐;其次,沒有任何的一手資料,都是在“讀書——引用——寫感想”;再次,沒有最基本的學術邏輯,有章不循,有規(guī)范不遵,自創(chuàng)博士論文的寫作方式和邏輯規(guī)范。再其次,內容東拼西湊、涉嫌抄襲、標注混亂,導致哪些是引用?哪些是自己的評語?都不清楚。最后,結論的“五個性”:系列性、秩序性、破壞性、解放性、游戲性更是主觀臆斷的結果。
5.寫作規(guī)范上的三個問題
我們看到的結果是,王澍寫博士論文完全無視學術規(guī)范,按照自己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和自創(chuàng)的路子在撰寫一篇博士論文。
5.1 第一個問題:寫作風格
他的寫作風格,用一句話描述的話就是“以讓人看不懂為目標“展開寫作。王澍的博士論文不是一般的不規(guī)范,簡直就是在根本原則上基本概念上完全不合格。在寫作風格上,甚至就是中小學生寫作文的水平。為什么這么說呢?小學生的文章是可以看懂的,而該論文卻是讓人看不懂。
1)、詞不達意,字不傳清,句不通順。就像說“吃九七八完“。每一個字都正確,”九七八“的表述還有連貫性,但是,這句話你聽懂了嗎?當然你聽不懂了。字詞句結構上都有問題。
2)、沒有方向,沒有方法,沒有邏輯,沒有框架,沒有根據(jù),沒有結論。啰啰嗦嗦,東拉西扯,東拼西湊寫了一堆字。
3)、將看似比較常用的概念晦澀錯位地搭配在一起。比如,“馬克思主義與普利茲克獎金幣種的論辯實踐結果又轉而異化程序的可能為何?”(我用“一句創(chuàng)作”說明我的感受)。
5.2 第二個問題:涉嫌“抄襲”
什么是抄襲?抄襲指的是將他人的思想或文字直接或變相地表達在自己的文章中的行為。有“直接抄襲”,“跳躍顛轉式抄襲”,“拼貼組合式抄襲”等。說實質一點,抄襲其實就是學術成果“偷竊”。
此外,什么是學術論文?
據(jù)我所知,包括相當一部分教授和一些博導都有很多的誤解。博士生當然也有困惑。即,認為博士論文不就是寫出來的嗎?使勁地寫,把腦子里的東西都掏出來,靠拼命地寫,就能把論文寫出來。
其實不然,學術論文是論述你“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沒有扎實嚴謹?shù)难芯?,光靠生寫是寫不出來的,即使生生寫出來也是不對的(學術論文不是小說,不能用創(chuàng)作思維寫作)。寫不出來怎么辦呢?通過看書學習,看人家的東西好,只好抄襲。有人抄得多,有人抄得少;有人全抄,有人半抄,有人穿插著抄,抄法多多。
一部分人是不知道怎么寫,只好抄襲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人壓根就不想花時間花精力費力氣去研究,不愿意從事“知識勞動“,只想快速獲得成果。就像小偷一樣,不想勞動,想直接獲得錢財。嚴格講,論文抄襲者就是“學偷”(學術成果小偷)。智慧一點的還有“學術大盜“。
王澍的博士論文是“讀書——引用——寫感想”的方式寫就的。文中有相當大量的引用。有大段大段的相當多的“引用“是沒有清晰標注的。此外,由于沒有自己親自調研,和一手調研整理的資料,寫成了如此大本的論文,這是很不正常的寫法。因此,我們說他是涉嫌抄襲。
5.3第三個問題:“什么是科研”“怎么寫論文”有認識誤區(qū)
為什么有相當數(shù)量的博士生寫不出合格的博士論文呢?說到底,其實根本的問題是對論文的基本概念不清楚的問題。什么是論文?論文不是散文,不是“讀書筆記“,不是隨想隨筆,不是辭藻的堆砌,不是“談論性”的文字。
寫論文首先是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目的,而且必須說清楚這個目的背后的意義是什么,研究動機是什么?需要有科學嚴謹?shù)?、親力親為的、基礎性調查研究做支撐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過程。而博士論文更必須是科學的,基礎的、原創(chuàng)的、具有學術價值的課題內容。
論文的每一步、每一個觀點、每一個論據(jù)、每一個方法都要經得起學術規(guī)范的檢驗,和嚴格的邏輯推敲,需要有扎實的數(shù)據(jù)支撐,需要科學嚴謹符合邏輯的論證過程。
王澍的論文,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沒有自己的基礎研究和親自調研的第一手資料。而只是找了一些“參考書”作為主要或輔助的參考“大量引用”。如,阿爾多?羅西的《城市建筑》、羅蘭?巴特爾的《批評與真實》《符號學原理》,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學》等等。他的論文缺乏自己的基本立論、整體構思和研究框架。
比如,以什么為目的?
虛構城市的研究目的是什么?沒有。
以什么為具體的研究對象?沒有。
運用了什么科學方法?沒有。
調研了什么內容?
有怎樣的研究路線圖?
是什么樣的研究框架?這些都沒有。
比如,王澍大量的讀書筆記主要搭配著幾位重要作者的觀點、思路、論述,再夾雜著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然后,進行概念疊加、詞語混合、句式拼貼、改裝組合等手法構成了60篇文章。通篇讀下來毫無邏輯,刻意生硬、晦澀難懂?;驅⒉煌I域的詞匯捏在一起作對比,或主觀臆斷地隨意發(fā)一通感慨,如果編不下去就在最后一句加個問號結束。
五、為什么,王澍的博士論文我們都看不懂?
王澍的博士論文被認為是一篇誰都讀不懂的論文。論文沒人能讀懂,好像成了自己對外“炫耀”的一大得意之處。豈不知“誰都看不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人類發(fā)明文字是思想溝通的需要,為的就是讓每一個人相互讀懂對方要表達的思想。語言因人類間信息溝通而存在。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也是通過翻譯將聽不懂的語言翻譯成可聽懂的語言。人類歷史古今中外無一例外。寫讓人看不懂的文章,是個很錯誤的做法。比如,巫醫(yī)、巫婆、玩巫術的人,就希望別人聽不懂它說的話,看不懂它做的事。這一旦看懂了就麻煩了,就騙不了人了,騙不了錢了。
當今,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巫醫(yī)巫婆玩巫術的人也就少了許多。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騙人的技術、巫術也在不斷的進步??茖W騙子、金融騙子、魔術,甚至都有描寫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人性貪婪的世界,騙子騙術仍然是改頭換面層出不窮。出現(xiàn)一些論文騙子不也很正常嗎?我認為,一個學者玩這種愚蠢的游戲是智商低劣的表現(xiàn)。王澍的論文讓人看不懂,我真是讀不懂他的真意。
我在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時也被認為是沒有多少同行能看懂的理論。但是,他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地邏輯清晰、語言明確、用已經被科學證明過的理論將他自己的理論一五一十清清楚楚地講給最前沿同行科學家搞懂之后,才能逐漸被更多同行科學家理解的。王澍的理論不會高于愛因斯坦吧?我不知道王澍的虛構城市理論是“說不清楚”,還是“不說清”。還是只讓神清楚,而不讓人清楚呢。
我很好奇他的博士論文審查過程。好奇他的答辯過程。但我并不好奇他寫論文的過程。論文讓人看不懂,是不是在論文答辯中,說話也讓人聽不懂呢?我真的很好奇。或許是好奇心勾起了我的研究興趣。越看不懂就越想把它徹底的搞清楚,越想追根尋源、一追到底地想解開這個不解之謎。
王澍的博士論文,究竟為什么我們都看不懂?
六、為什么說,王澍的博士論文沒有學術價值
一)科研—創(chuàng)新—學術價值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的問題,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博士學位的質量問題。其中最根本的問題之一是,科學素養(yǎng)的問題。在建筑學領域這個問題更加嚴重一些。背后是“設計概念和研究概念混淆”的問題。因此,也帶來了一大堆的教學、研究、學術評價混亂等嚴重問題。
表象之一是:大學的教育體制以設計生產為導向,而嚴重缺乏以研究行業(yè)存在的前沿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錯誤的導向,導致了錯誤的認識。導致了中國建筑和城市建設問題百出而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解決。而學術界也是糾結、困惑,迷茫、不知所云。
許多和建筑和城市的重大問題課題不去研究討論,竟然出現(xiàn)在國際論壇上討論“建筑學教育需要不需要博士學位?”這樣愚蠢可笑的問題。也說明學術思想混亂問題何其嚴重!建筑學科確實有它獨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但是,科學就是科學??茖W是理性的,客觀的,清晰的,一是一二是二的,而不是模棱兩可的,含含糊糊的,魔術般的,神秘主義的。它與設計是不同的,設計可以是主觀的,感性的,因人而異的。但科學必須是要嚴謹?shù)?,必須是可以實證的。
二)王澍是一個缺乏科學素養(yǎng)的學者
建筑是一個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東西。建筑學雖然是一門很復雜的學科領域,但是它絕不是玄學。也不會像數(shù)學、或理論物理學那樣抽象,也不會像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那么難以捉摸,更不像文學,比如《西游記》可以無限想象。但是,無論天地萬物它多么的神奇奧妙,它都是可以而且必須納入到科學的范疇去研究,去表達,去評價的。建筑學的學術研究,博士學位必須遵守科學規(guī)范,不存在讓人看不懂的問題。
博士學位標志著在本學科領域具有學術研究能力、學術水平和學術成果而對學術的貢獻。博士論文是按照科學嚴謹?shù)膶W術規(guī)范、邏輯一步一步證明出來的。而絕不是看你讀書的數(shù)量和寫讀書筆記的字數(shù)多寡。
博士論文不是創(chuàng)作,不能是靠一個什么大膽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出一篇文章。不能用創(chuàng)作思維來寫,而王澍的這篇博士論文恰恰是這么個操作的。我們一看就知道,王澍錯誤的理解了設計與科研的概念,錯誤地理解了博士論文的概念。把建筑創(chuàng)作思維直接導入了博士論文的寫作。“我王澍的博士論文,怎么能沒有創(chuàng)意呢!”
博士論文是需要表達出基礎科學素養(yǎng)的論文??茖W素養(yǎng)的缺乏導致了對科學研究理解上的偏差,錯誤的理解導致他錯誤的論文寫作指導思想。導致他寫出了完全不合格的博士論文。
七、評審背后的“猜想”
綜上可知,王澍的博士論文是一篇問題很嚴重的不合格論文。
1、題目不合格;
2、形式不合格;
3、內容不規(guī)范;
4、沒有任何一手調研資料;
5、更沒有科學的分析方法;
6、我認為他涉嫌抄襲(因為他太大量的引用,甚至沒有清晰的標注)。
7、甚至沒有結章結論。
8、指導老師看不懂。
就是這么一篇沒有章法,沒有邏輯,像一本長篇讀書筆記的東西,沒有任何科學學術價值可言的論文它就是作為博士論文通過了,正常的畢業(yè)了。難道這不是一件很蹊蹺的怪事嗎?但是,它是如何過關的呢?
首先,我沒有對同濟大學的博士論文做全面的調查研究,不能下武斷的定論。同濟大學的博士論文學術水平不應該如此之低!同濟大學怎么著也是世界知名大學,在國內也是響當當名列前茅的名校。
因此,我強烈地懷疑,這里是否存在嚴重的學術不端?還是導師學術水平低下?還是論文評審委員會嚴重不負責任?是同濟本身的制度有問題?還是具體博士論文審查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博士可以說是一所大學“生產”的最高級“產品”。博士論文的審查絕非兒戲,但卻呈現(xiàn)出了兒戲一般的結果。這里究竟隱藏著什么呢?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期待當事人出來解釋清楚。
《虛構城市》論文洋洋灑灑27萬字,卻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結論:系列性、秩序性、破壞性、解放性和游戲性。為什么是五性,而不是十性,也不是百性呢?這種拍著腦袋得出的模棱兩可“什么什么性”的結論,有什么科學學術價值嗎?后續(xù)的研究者能夠從此論文中獲得真實可信、有用有效、可以參考的科學依據(jù)嗎?
這種讀書暢想、隨想感受所寫作出的博士論文只能是“虛、假、空、神”的內容,而不可能有任何科學學術價值可言。這種自說自話自發(fā)感慨的論文,讀書筆記式的論文,隨意東拼西湊的論文,不按學術規(guī)范的論文,沒有科學方法的論文,形式內容皆不格的論文,導師不管,不說,不懂,不問寫出的論文。哪來的科學學術價值的成果和結論呢?這樣的論文竟然通過審查,合格過關了。這難道不是天下學術之大笑話嗎!
不得不一提的,是同濟大學教授博導——盧濟威先生。盧教授自己說看不懂王澍的博士論文,搞了一輩子學術,卻看不懂學生的論文。盧先生說了不懂,說明他沒有不懂裝懂,好的學術態(tài)度。也可能是哪來的學術自信吧。但是審查通過了自己看不懂的論文,這就說不過去了。盧教授這種不負責的態(tài)度是學術大忌。中國民間有“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的說法。此舉會讓所有的學術界感到不解吧!
此外,我們也不得不佩服王澍的“學術”之高、本事之大、謀道之深?!段饔斡洝防飳O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最終也沒跑出如來佛的手心。我想王澍一定是用了什么魔法搞定了盧博導!博導看懂博士論文,是最起碼的不能再低的要求了吧。
看不懂就讓其畢業(yè),這是多么不負責任的導師呢?
多么不負責的論文審查委員會呢?
是缺責任心?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了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大臣不敢說皇帝沒穿衣服。說了那不就證明自己“愚蠢”嗎!
八、結 語
一段博士生與導師的問答:
博士生問:老師,我都讀了N多遍了,怎么還是沒有讀懂大師王澍的博士論文呢?
博導答:我也讀不懂!
博士生:那,他怎么通過了呢?
博導:因為,我們真讀不懂!
博士生:那,我可怎么辦呢?
博導:那你也寫篇讓博導都不懂的論文唄!
博士生:啊~我懂了!您的點撥太好了。您是中國最偉大的博導!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復雜的。人類為了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物質和精神),從而改善人類自己的生活。人類創(chuàng)造了語言,但是一些心懷叵測的“偽”學者總是惡用語言的復雜性模糊性的(原本為善意而創(chuàng)造出的)規(guī)則,將原本該簡單表述清楚的事物故意表達成復雜的、晦澀的、難懂的語言,以示自高, “我水平很高!高于你們所有人!”,通過反其道而行之的逆高至高手段達到“自我演示”之目的。
人類看待事物,簡要地說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哲學家的態(tài)度。就是將非常深奧的哲學道理盡可能地用簡單易懂、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語言表述出來,生怕別人理解不了。而另一種是假大空偽學者的態(tài)度。將非常簡單的事物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無限夸張、繞來繞去,挖空心思地故意設法用讓人聽不懂的語言來表述。王澍的博士論文顯然是第二種。這時我想起了,我們的祖先早就創(chuàng)造好的一句成語——欺世盜名!(完)